top of page

Strauss: Sonate Es-dur, Op. 18


講到理查‧史特勞斯,你會想到什麼?

是的,有人會說,我想到每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嗯,在這裡不得不稍微澄清一下,理查‧史特勞斯其實不是屬於19世紀奧地利維也納著名的音樂世家史特勞斯家族,而是德國籍出生於1864年的作曲家。風格上就更不同了,所以如果你腦袋裡現在還有好多輕快的美妙圓舞曲,趕快把那些跳著舞的小仙女趕出你的腦袋吧。

至於風格上有多不同呢,且讓我們來看看這張某位網路神人製作的歌劇分析圖。理查‧史特勞斯1900年之後開始把重心放在歌劇創作上,例如你一定聽過的莎樂美 Salome、艾勒克特拉 Elektra、玫瑰騎士 Der Rosenkavalier 等等。這位網路神人說,普契尼的歌劇大約架構是前奏之後,會有愛情,然後出現問題,最後死亡。莫札特的歌劇則是序曲之後出現了一些爭吵,然後更多爭吵,吵個沒完,最後又快樂大結局。理查史特勞斯呢,一開始就瘋了,然後不斷地更加發瘋,最後瘋到最高點,然後死翹翹。

(圖片來源:網路)

好啦,現在你知道他們風格有多不同了吧。

不過,在理查‧史特勞斯開始寫這種瘋狂或者是有點脫離調性的作品之前,卻有過極為浪漫的時期。這裡的浪漫當然指得是符合浪漫派時期創作的風格,但是有些作品,如這首小提琴奏鳴曲卻真的有個極為浪漫的故事背景。這是我非常非常喜歡的作品之一。說不上來是為什麼喜歡,大概就是某一種複雜的層面裡,又有一點單純,一點點觸動心弦。有燦爛輝煌,也有柔情低語。在這麼厚重的德國式和聲和承襲自巴赫的理性、邏輯的對位裡面,又有那麼豐富的情感。也許這不是你一聽就會愛上的作品,但是絕對是你越聽會越喜歡的作品。

附上2015年我自己的獨奏會寫的曲目介紹。

理查‧史特勞斯為德國晚期浪漫主義作曲家、指揮家,1864年出生於慕尼黑。他的父親是當地宮廷歌劇院樂團的首席法國號演奏家,他由父親啟蒙音樂,自幼開始學習小提琴及作曲,六歲就開始創作。他於1872年進入皇家音樂學校隨瓦特(Benno Walter)學習小提琴。1874年他首次聽到華格納(Richard Wagner)的歌劇《羅恩格林》( Lohengrin )和《唐懷瑟》(Tannhäuser),雖然年僅十歲的他尚無法完全領會華格納的歌劇,但他終其一生都受華格納影響,日後也寫了多齣龐大的歌劇如《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莎樂美》(Salome)等等。

他的早期作品流露出濃厚的浪漫派風格,以傳統的弦樂四重奏、器樂奏鳴曲和室內樂作品為主。1890年起,他開始轉向歌劇和交響詩的創作,並如同其他當代作曲家一樣出現走向調性瓦解的現代派傾向。他的作品和他所崇尚的華格納一樣,也是以複雜的織體結構聞名。

今天演出這首奏鳴曲完成於1888年,緊隨於他的《鋼琴奏鳴曲》和《大提琴奏鳴曲》之後,原為小提琴和鋼琴而作,屬於他兩種不同創作風格轉捩點時期的作品。創作這首作品時,史特勞斯正在譜寫他的交響詩《唐璜》(Don Juan),並與女高音安娜(Pauline de Ahna)熱戀中,後來兩人也結為連理,因此作品中流露出濃濃的愛慕之情。

這首作品謹守古典時期的曲式概念,也被視為史特勞斯最後一首以古典曲式完成的作品。第一樂章是典型的奏鳴曲快板,但是每個段落篇幅都較古典時期的結構更為宏大。一開始鋼琴演奏意氣風發的主題,長笛則立刻接續著演奏該動機的發展;這個由十六分音符導領進入三連音的動機也能時常在史特勞斯的交響詩作品中被聽見。憂鬱的第二主題轉為3/4拍,並開始往長笛的高音域延伸,最後由鋼琴和長笛齊奏出反覆的第一主題片段作結。第二樂章原本是在這首作品的前後快板樂章之後才完成,題為「即興」並獨立出版,為一個抒情歌唱的慢板。本樂章為傳統的ABA曲式,和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的慢板樂章一樣為降A大調,並使用相似音型,結尾部分更是完整引用該樂章片段向其致敬。中段激動的段落,鋼琴不斷奏出六連音則是引用自舒伯特的〈魔王〉(Der Erlkönig, D. 328)。

第三樂章由一個短小深沉、令人聯想到布拉姆斯的旋律開頭,之後導入熱情澎湃的快板。第一主題由長笛演奏出快速、不斷攀升且跨越長笛全音域的音群,也令人聯想到史特勞斯同時期的作品《唐璜》開頭的部分。這個龐大的輪旋奏鳴曲包含三個主題,最後引入熾熱如火的6/8拍,使用第一主題動機的尾奏慷慨激昂地結束。這首作品除了對於長笛技巧和音樂性的要求之外,更是以非常吃重炫技的鋼琴部分聞名,史特勞斯的傳記作家戴瑪(Norman Del Mar)認為這首作品流露出強烈交響化的傾向,甚至將其比擬為李斯特的《鋼琴協奏曲》,可說是至高無上的藝術傑作。

Comments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Classic
  • YouTube Classic
bottom of page